佚名油畫作品《開國大典》
成交價:單位rmb未成交 尺寸:168.9×301cm 年代:70年作代 作者:佚名 材質:布面 油畫 說明:上拍的作品為仿董希文(1914-1973)的原創(chuàng)史詩繪畫1953年的《開國大典》。 《開國大典》是二十世紀中國最負盛名、最具意義的畫作之一。陳履生在其《新中國美術史1949-1966》里提到,建國1953成為現(xiàn)代美術史最著名的作品[182-183]。安雅蘭在她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畫家與政治1949-1979》中,稱該畫作成為新中國藝術的代表之作[80]。與此同時,藝術史學者盛贊該作品在歷史繪畫題材方面獨樹一幟,并且因其廣泛出版而深刻喚醒了大眾的繪畫意識,該作品曾登于人民日報頭版、中小學課本及海報等。 受命于新落成的中國國家博物館(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),《開國大典》與其它一些作品和建筑共同推動了大型社會主義現(xiàn)實派歷史油畫的發(fā)展,這是社會藝術家最恰當?shù)闹笔阈匾艿姆绞?。董希文的《開國大典》就是這類作品的先鋒派代表,運用本土視覺文化元素,結合西方繪畫風格,創(chuàng)作出了一種全新的中國油畫。二十世紀的中國接觸寫實主義油畫主要通過兩種途徑,一是直接來自西歐,另一種是在前蘇聯(lián)的干預下過濾得來的,后者將社會主義寫實油畫發(fā)展為表達愛國熱情與立場的一種方式。社會主義寫實油畫的主要技巧有夸張的光影、將戲劇中心人物居中處理以及運用極具特色的中國紅。這些特點在《開國大典》中都有明顯體現(xiàn)。此外,董希文在作品風格中還創(chuàng)造性地運用了大片的統(tǒng)一色調,包括亮色,如最初木刻形式的年畫,以及隱約具有佛教石窟壁畫特點的云紋。 1949年,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,參考當時的真實照片創(chuàng)作而成的《開國大典》就是要記錄下這一激動人心的重要歷史時刻。因此該作品被廣泛宣傳,成為宣告新中國誕生的標志之作。該作品剛一面世不久即被要求修改,以反映當時的政治變化,并且在以后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修改數(shù)次,足以可見其影響力度。當年國慶大典之時,站在毛主席左側的人物有幾個在后來逐漸退出政治舞臺,因此需要將其從畫面中撤掉。第一個被撤下的是高崗,1955年從畫面清除,他的位置用一盆菊花代替。 1967年左右,董希文又接到命令,撤掉劉少奇,換上董必武。 1972年又考慮撤掉林伯渠,因董希文對命令執(zhí)行不力,由靳尚誼和趙瑜臨摹了他的作品,同時撤掉了畫面上的一些人物。最后在1980年前后,其它一些畫家又修改了作品副本,再次將劉少奇和林伯渠恢復至畫面原有位置。沒有任何一部畫作反映過政治上如此的滄桑變化,也正因為如此,《開國大典》體現(xiàn)了新中國成立不久后二十年的斗爭沖突,產生了深遠的藝術影響。 如果有興趣了解該作品的歷史細節(jié)以及各種畫作修改照片,請參見安雅蘭在她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畫家與政治1949-1979》(伯克利與洛杉磯分校: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,1994)
閱讀本文的人還閱讀:
|